
数学之父华罗庚,勤奋踏实脑子灵。
史汇古今论著巨,学通中外华章盈。
创新求变多思路,马到功成少莫明。
惊世不凡堆垒数,蜚声国际早扬名。

华罗庚的名著《堆垒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
李特尔伍德圆法、 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华罗庚,数论大师,多复变函数论和矩阵几何的开拓者。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又被称为“中国数学之神”,“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数学家”。
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当年他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他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轰动数学界。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 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





评论